本文目录一览:
- 1、张仪的连横攻楚的方法是到底属于欺诈手段还是大国外交呢?
- 2、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如何让两人功成名就流传千古?
- 3、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在秦国统一后为何消失了?
- 4、连横术是什么战术?
- 5、张仪的连横之术,是大国外交还是龌龊之术?
- 6、合纵抗秦,秦国是如何破解连横之术?
张仪的连横攻楚的方法是到底属于欺诈手段还是大国外交呢?
张仪的“连横”之术破解六国的“合纵”之术,属于大国之间的欺诈外交,为了谋取利益,就算是欺诈,也是属于大国的外交手段之一,他的方法让六国的合纵防守阵线瓦解,是一个奇人。
主张“连横攻楚”是纵横家的张仪,而主张“合纵抗秦”的也是纵横家的公孙衍,当时的纵横家可以说是风光无两,身负鬼谷绝学,带着各自的治国理念,游走行于七国之间,动动嘴皮子就能左右各国的命运,让君王们都对他们的意见言听计从。
当时的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勤政治理以及变革,已经开始展示出它的霸王之气,让其他六国开始忌惮和恐慌,此时鬼谷传人公孙衍就出场,让大家“合纵”起来,建立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一旦秦国攻打哪个国家,就一起联合行动,进行反抗,这个决策很成功,一直让秦国不敢轻易动手。
张仪虽然不是秦国人,但是他出生的魏国已经没落,往日无所不胜的魏武卒也支撑不了这个破败的魏国,因此张仪从鬼谷子那里学成归来之后就开始向秦国投奔。他清晰的认识到了当时的局面,提出“连横”,以横破纵,再以间谍的身份游走于各国之间,连哄带吓各国的君王,分裂他们本不紧密的联盟。
最后再加上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顺利的让六国覆灭,让秦国一统天下,因此张仪的连横攻虽然奸诈,但是属于大国外交,也是成功的。
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如何让两人功成名就流传千古?
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之术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以便使他们自己可以得到当时各诸侯的重用。说白了苏秦和张仪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他们自己身居要位,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苏秦合纵
苏秦曾经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学成后下山以为可以得到各诸侯的重用,却没想到处处碰壁的苏秦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家中,为了自己尊严苏秦在家更加刻苦的学习起来。而“锥刺股”的典故就是这时的苏秦的真实写照。
这样苏秦分析天下形势,不断完善了自己的合纵连横的理论,自认为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苏秦又开始的游说各国的征程。在当时虽然周天子的威严越来越弱,但毕竟名义上他还是正统之主,可惜周显王不认可苏秦。也许在周显王看来,他当时的状态不错,要是重用了苏秦他可能死的更惨。
这样苏秦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当时势力最强的秦国身上,可惜当时的秦国商鞅刚死没多久,不想闹腾的秦惠王没有重用苏秦。这样从秦国离开后的苏秦为了报复秦国的有眼无珠而从开始联合东方六国抗秦。
张仪连横
说起来张仪可说说是苏秦的小师弟,但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小师弟也是用来被利用的。因为苏秦出道早在张仪下山的时候他已经执掌六国相印,影响力比诸侯都强。但是想要长期的维持六国联盟还需要秦国配合才可以,而张仪就是最适合到秦国配合他的人。
这样苏秦就用激将之法把张仪赶到了秦国,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六国联合抗秦的局面,连横才是秦国破局的关键之法。这样善长连横之术的张仪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重用。然而到了这时候张仪才知道他已经被苏秦他这位师兄给算计了。知道自己被算计的张仪,就利用自己的连横之术以及秦国的军事力量开始和苏秦进行斗法。
可以说不管是苏秦还是张仪,他们的功利心很强。在他们看来各国不过都是他们斗法的棋子吧了,他们为了可以使自己可以功成名就才不会考虑百姓的死活。但是大势不可逆,就当是的形势来看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虽然东方六国知道联合抗秦,但是他们却不知在和平时期通过改革增强自己的经济军事能力。最后的结果就是东方六国坐等着被秦国所灭。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在秦国统一后为何消失了?
在中国历史山的秦国是第一个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国家,秦始皇嬴政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历史奇迹。相信对秦国历史有一些了解的都知道,秦国能够完成统一,使用的方法就是合纵连横之术,正是因为秦国采用了远交近攻的方法,才一步一步的走向统一。但是在秦国完成了统一之后,秦国就没有再使用过合纵连横这种方法了,在这其中一共有几个原因,下面为大家简要的说明一下。
第一个原因就是在秦国完成了统一之后,当时的局势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战胜秦国了,所以对于秦国来说已经没有必要在使用合纵连横这种方法了。在秦国击败其他几个国家之后,就只剩下边缘地区的一些野蛮部族,后来又随着长城的修建,其他地区的敌人很少入侵秦国。而且在秦国要攻打那些野蛮部落时,完全可以使用武力镇压,没有必要再用合纵连横,所以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已经没有对手让秦国用合纵连横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秦国完成统一之后,秦始皇嬴政对于合纵连横也没有了什么兴趣,因为他认为只有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才适合去实施这个方法,但是秦始皇又认为这些能说会道的人又是会投机取巧的人,而且还认为这些人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秦始皇认为如果光靠他们的嘴巴就能让国家发展的话,就不需要其他的政策了,所以在秦始皇坐上皇位之后,就颁布了许多追求实事的政策。这也是后来合纵连横之术不常见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在秦始皇之后的朝代都认为“合纵连横之术”已经不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因为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都是依靠合纵之术控制国家君王,成为一代权臣。再加上那些擅长使用合纵连横之术的人所注重的是策略和技巧,但是在之后的朝代中,都是注重的法律,所以合纵连横之术不能得到重视,而且对其的评价大多数不好的。
连横术是什么战术?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古代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张仪的连横之术,是大国外交还是龌龊之术?
都不是。乃求生之道,哪里顾得上是大国外交还是什么龌龊之术。
张仪之人,难以捉摸。我们平常谈“权谋”,所需要的不是你的脑洞有多大,极限反击的冷静,而是你真正能够提供怎样的实力:人脉,兵马,钱粮,甚至是调整你或是你手下的心理状态,这些无一不需要你通过“权谋”且实现。
以前史书上的张仪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感觉此人真的是治世之贤才,后来才发现张仪也是人,不是神,他也得活下去。
有一则趣闻是讲,张仪被人殴打,被打的半死不活的时候,居然还在问“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当然了,这只是当一则笑话来看,但反映的现实想必大家也能看出来。
张仪必然是不顺利的,生于魏国,作为魏人,却不受魏王赏识,离开故土另寻生路。去外地发展也是不错的,有自己老友苏秦提携,怕不是马上也能够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结果苏秦不待见张仪,根本瞧不起他,当初师从鬼谷子,二人至交,可是穿一条裤子的感情,如今物是人非,人也是会变的。
礼法制度差不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比如是周天子把东边那块地分给某某姓氏,他是士大夫阶级,我比你低一截,是士阶级的,结果我在你这,你们某某姓氏不待见我,行吧行吧,我到别处混口饭吃。诸侯征伐不断,百家争鸣。世道乱,许多有想法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胸中所学,或者把自己的能力卖个好价钱,到处找东家。
张仪合纵连横,凭借一张嘴说动天下大势,也不过是拉关系,走后门,贿赂,人都是如此,他只是想在这乱世活下去。
合纵抗秦,秦国是如何破解连横之术?
战国进入中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其军队更是所向披靡,曾经独霸中原的第一强国魏国已经失去霸主的地位。尤其是秦国占领河西地区以后,不断东扩兼并土地,使得东方六国惧之畏之,秦国一系列兼并行为逐渐沦为六国之公敌,诸侯国之间为了生存尔虞我诈,或者通过外交手段占取先机。
所以苏秦提出大家联合起来,形成抗秦统一战线,史称“合纵抗秦”,使得秦国不敢从幽谷关向东发兵。秦相张仪为了破解合纵之术,提出“连横事秦”,最终合纵联盟土崩瓦解。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之为“合纵连横”的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东西为横,南北为众,秦国和东方六国中任何一个诸侯国联合都称之为“连横”,反之,东方诸侯国由北向南形成统一战线,称之为“合纵”。
一、合纵连横起源
马陵之战后,魏国主力军队被消灭殆尽,国力由胜转衰,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魏惠王心有不甘,自己的儿子也战死沙场。于是魏惠王想集全国之兵力报复齐国,谋士惠子坚决反对,他认为逞血性之勇复仇不可取也,以魏国现在的国力与齐国抗衡只能更加惨败。不如趁齐国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向齐国纳贡称臣,奉其为王,这样便会激怒南方的楚国,楚威王极好名利,定会发兵讨伐齐国。齐国虽然在马陵之战大获全胜,但是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齐国兵力也消耗不少,倘若齐国与休养生息已久的楚国交战,齐国必败也。
结果正如惠子所料,魏国向齐国纳贡称臣之后,楚国立即发兵进攻齐国,齐楚两军大战于舒州,齐国惨败。惠子利用列国之局势,南连楚国借其之手报杀子之仇。由此可见一位谋略得当的策士对一个国家之意义重大,从此以后合纵连横便逐渐盛行,成为战国中后期主要的外交手段。
二、合纵抗秦
战国中期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为了强盛称雄都在延揽人才,一些巧舌如簧的纵横家(外交家)为了取得功名游走于各列国之间,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战国时期政治格局。据《史记》记载,苏秦本是鬼谷子门下弟子,学习纵横术(外教术)几年却学无所成,便回家研究姜子牙的《阴符》,艰苦学习一年后欲投奔周显王,却吃了个闭门羹,随后来到秦国、赵国也不受待见,最后来到燕国受到燕文侯赏识,立即委以重任。
第一、合纵抗秦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
苏秦向燕文侯提出合纵抗秦,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经济得到显著提升,不断往东扩张领土,成为东方六国之威胁。苏秦认为建立合纵抗秦统一战线,遏制秦军从函谷关发兵侵略东方。燕文侯正有此意,便派苏秦游说其他列国合纵抗秦。
苏秦对各列国局势分析透彻,所以他能切中要害、对症下药。苏秦替燕国分析态势之时,他告知燕文侯之所以燕国貌似安全,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替之挡住秦国,所以燕国要与赵国建立友好邻邦。苏秦游说赵、楚之时,他的说词是,秦国暂时没有侵犯赵国和楚国,是因为有魏、韩两国不断骚扰秦国,所以赵、楚两国要跟韩、魏两国建立兄弟之国。苏秦来到齐国替齐宣王分析局势,他告知齐宣王齐国之所以能够坐收渔翁之利,是因为西边有三晋,一旦它们依附秦国,对齐国便造成威胁。
苏秦分别告诉六国国君,三晋、楚、齐、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文化传统,先祖都是英雄豪杰,不用畏惧秦国。特别是三晋,秦国一出兵就割地求和,从而壮大秦国声势,万万不可取。苏秦提出建立抗秦统一战线,如果秦国讨伐他国,东方五国合纵骚扰秦国,齐国在后方支援。苏秦巧舌如簧,说中东方六国之要害,六国国君听后内心滂湃,很是激动,立即任命苏秦为六国从约长,担任六国国相,抗秦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合纵抗秦统一战线的作用
抗秦统一战线的建立对秦国直接造成威慑,秦国一时没有找出对策。此后秦国十五年不敢从函谷关发兵侵略他国,秦国和东方六国之间的战争减少很多,遏制“虎狼之秦”东扩,最大受益者是老百姓,没有战争的日子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苏秦依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向列国陈述利弊,改变了战国中期列国局势,所以苏秦功不可没。
三、秦国破解合纵联盟第一步——拉拢魏国初步建立连横事秦
破解合纵联盟的关键人物是张仪,张仪学业有成之后,来到楚国游说,参加宴席之时,不巧一位宰相的玉璧丢失了,因张仪无权无势且贫穷的缘故,宾客们一致诬陷张仪偷窃玉佩,张仪被打的遍体鳞伤,他发誓今日之辱,他日必百倍报之。张仪认为只有西边强大的秦国才能替之报仇,张仪便游说秦国,秦惠文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委以重任。
第一、秦国派张仪去魏国做卧底
张仪来到秦国以后,便计划破解苏秦的“合纵”之局,他认为六国采取合纵之术抗秦,秦国建立连横术方可破之。“连横事秦”必须找到突破口,张仪认为突破口就是失去河西之地,同时又在马陵之战惨败的魏国。
张仪提意让秦惠文王免去自己的相位,向天下宣告逐之出秦,这样他便可去魏国做卧底,既然公孙衍已回魏国,他也可以回魏国。那么公孙衍是谁呢?张仪来到魏国之前,公孙衍是秦国的宰相,帮助秦国收复河西之地,功绩显著。但是自从张仪来到秦国之后,公孙衍便失宠于秦王,受到排挤,无奈之下离开秦国回到自己的母邦魏国。张仪去魏国的目的是为了游说魏国首先臣事秦国,向天下诸侯树立榜样,让天下诸侯效仿魏国臣事秦国。
第二、连横术遭到公孙衍破坏,迫使秦国发兵伐魏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张仪带着大礼来到魏国,将秦国昔日占领魏国之地还给魏国,张仪取得魏惠王之信任后,立刻拉拢魏惠王,魏惠王并没有看出张仪是秦国派来的卧底,因张仪名声显赫,魏惠王立刻委以相位。
此时公孙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初在秦国自己乃万臣之首、功成名就,却被张仪取而代之,现在自己来到魏国谋求发展,张仪也跟着来抢自己的饭碗,前途岌岌可危,公孙衍便想将张仪撵出魏国。于是公孙衍来到韩国开始游说韩王,为韩王献上计策,张仪此次来魏之目的是秦魏要联盟攻打韩国,韩国与秦魏交战无疑会被打的丢盔卸甲,其实魏王只不过想要点土地,不如韩国主动献出一块领土给魏国,魏国得到领土后便失去与秦国联合之意愿。
韩王采纳公孙衍之建议献出地以后,魏惠王得了好处坚决不愿侍奉秦国,秦惠文王一怒之下发兵攻占魏国曲沃、平周。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开始游说魏襄王,襄王不愿背弃盟约侍奉秦国,张仪与秦国通风报信,让秦国派兵攻打魏国,结果秦魏交战,魏国惨败,经过两次打击,魏国不仅丢失领土,而且士兵被斩首数万,魏国恐慌,六国震撼。
第三、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开始瓦解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韩、赵、魏、燕、齐联合匈奴伐秦,战争还没有开始魏国就想通过楚国与秦国讲和,五国伐秦本是魏国的主意,它却第一个服软,只能说诸侯国都惧怕“虎狼之秦”。五国伐秦声势浩大,可最后与秦军打到幽谷关的是韩国,韩军被秦军斩首八万,此战几乎是韩国单独抗秦。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魏襄王在张仪的劝说之下,终于退出合纵抗秦盟约,答应臣事秦国。可两年后,魏国背叛秦国再次加入合纵抗秦,秦惠文王派兵攻占魏国曲沃。秦国先后三次伐魏,为何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出手相救,不是合纵抗秦吗?有三个因素造成合纵难,连横易。
列国之间各自利益不同,总的来说东方六国都是自私的,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是“合纵”还是“连横”,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利益。比如就齐燕楚三国而言,秦国要东扩三晋才是它最大的障碍,对齐燕楚的冲击力比较小。所以合纵抗秦一直是韩、魏两国抵抗比较顽强,而其他诸侯国都持观望态度,因势利导才是他们的战略手段。
古代交通不发达,远水救不了近火。秦国向东方诸侯发难,掌握主动权,他可以统一调配军队和统一指挥,在短时间内调集军队攻其一点。而对于六国而言,合纵非常困难,当一个国家被秦攻伐之时,其他诸侯国倘若出兵支援,在出兵前需要跟受害国商讨军费、粮草之供给。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之下,使者长途跋涉来回交涉,等到援军到来之时,可能战争已经结束,秦国的斩首行动已经完毕。
“恐秦症”正在蔓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力量大增,称之为“虎狼之秦”,东方六国表面上气势汹汹,立主合纵抗秦,到了关键时刻畏畏缩缩,都想将祸水引向他国,从而明哲保身。
魏国在多次打击之下,背盟与秦国结成友好邻邦,合纵术开始出现裂缝,韩国听闻魏国背盟,自己也无力与秦抗击,也退出合纵盟约。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开始瓦解,张仪游说魏国之目的达成以后,便结束自己的间谍生涯回到秦国,继续担任宰相之职。
四、破解合纵之术第二步——使用《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彻底瓦解合纵联盟
秦国征服韩魏两国后,目标投向南方的楚国,毕竟韩魏两国实力不强,秦国最怕楚齐结盟,倘若齐、楚结盟,然后三晋、燕国再参合进来,凭借秦国一国之力无力抗之。如果楚国退出合纵联盟,那么合纵统一战线将会彻底土崩瓦解,而且张仪还能报昔日在楚国受辱之仇,何乐而不为?
第一、张仪欺楚
秦国采用一贯的招数,将张仪逐出秦国,免去相位,张仪被轰出秦国之后来到楚国。开始忽悠楚怀王,他告知楚怀王,最近齐国惹恼了秦国,秦国准备伐之,但是齐楚两国已结成合纵联盟,如果齐国趁秦伐齐之时出兵增援,便会破坏秦楚两国之间关系。只要楚国与齐国解除合纵盟约,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地(今陕西、河南、湖北交界之处),同时将秦国漂亮的公主献给大王做侍妾,秦楚两国从此结成兄弟之国。
楚怀王听后激动不已,不费一兵一卒白白获得600里地,此时楚国大臣都觉得是不错的买卖。只有谋士陈轸劝诫楚怀王,他说:“张仪乃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之辈,不可信也”,楚怀王不听,随即向齐国下国书,宣布退出合纵联盟,与齐国断绝往来。与此同时派一批使臣随同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结果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假装从马车上衰落,以受重伤为由不见来客,连续三个月没上朝。
楚怀王听闻后丝毫不觉得其中有诈,他以为秦国可能是认为楚国与齐国之间关系断绝的不够彻底,于是楚怀王派了几个人到齐楚边界和人口密集之地辱骂田氏,骂田氏都是忘恩负义之辈,当年齐桓公收留他们,他们却恩将仇报取而代之,之后再辱骂齐宣王品格卑劣、生活污秽,骂得齐宣王怒发冲冠,立即派出使者至秦国,要求与秦联合伐楚,齐楚合纵联盟成功瓦解。
第二、秦楚丹阳之战
张仪戏楚之目的就是要破坏齐楚合纵联盟和报昔日之辱。当齐国的使者来到秦国之后,张仪便开始上朝,楚国使者见到张仪便问之商于之地600里之事,张仪非常严肃的警告楚国使者不要信口雌黄,秦国尺寸之地都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怎么会随便答应将地送之,他承诺楚国的是自己6里地的封地。
楚怀王得知后恼羞成怒,欲伐秦,此时楚国谋士陈轸劝诫楚怀王,不能伐秦,不如割几座城池给秦国,把矛头引向齐国,这样秦楚便可联盟伐齐。可是楚怀王已经被张仪气炸了,失去理性,执意伐秦,结果秦齐联合伐楚,丹阳之战爆发。
丹阳之战楚国有两位将军分别是昭雎和昭鼠,秦国人便使用离间计,挑唆两位将军关系,丹阳之战楚国惨败,丹阳、汉中沦陷,秦国俘虏楚国大夫、将军七十余人,斩首甲士八万。楚怀王不服气,不纳谏楚将昭雎之谏言,执意再次调集军队与秦决一死战,齐秦两军大战于蓝田,楚国惨败。楚国经过两次大战元气大伤,国力由胜转衰。
第三、合纵联盟土崩瓦解
蓝田之战楚国惨败之后,秦国派使者与楚国谈判,想要跟楚国做一次买卖,秦国愿献出武关以东(今河南西南部)的领土交换楚国黔中之地(今湖南西北部和湖北交接之地),黔中之地就在楚国都城郢都南边,秦国的小算盘打得不错,武关之地秦国只要想收回随时都可以。而秦国得到楚国黔中之地可以对楚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楚怀王并没有看出秦国的居心不良,他心理只想置张仪于死地,于是楚怀王告知秦国使者只要秦国交出张仪,楚国愿献出黔中之地,而且不要秦国武关之地。秦惠文王听后很是开心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黔中之地。不久张仪便来到楚国,众人都觉得张仪此次去楚必死无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仪到楚国之后继续忽悠楚怀王,将楚怀王骗至秦国幽静起来,此次合纵之术冰消瓦解,为何楚怀王屡次被骗呢?
此一时彼一时,春秋时期主导礼乐文明,倡导“以德治国,以礼治军”,诸侯想要称霸必须取信于诸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更加激烈,诸侯国变得越发的阴险狡诈,但是有些诸侯国受春秋时期礼治的影响,保持原有的本色。在张仪、苏秦、公孙衍此类纵横家未出现之前,虽然各国之间也出现过兵不厌诈,几乎没有像秦国这样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言而无信的。
贪图小利小惠,较易上当受骗。骗子往往抓住受骗人的弱点,以利诱之,古往今来“诱之以利”是骗子一贯的骗术,也是骗局的核心,只要受骗人想占便宜,就容易被欺骗。
张仪言而无信,把楚国玩弄于鼓掌之中,斩断齐楚联盟,同时使楚国蒙受奇耻大辱,楚国国力衰退,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外交之重要性,齐楚合纵联盟被瓦解,归咎于楚国军事与外交上皆不及秦国。
结语:张仪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各列国之间,利用人性之弱点挑拨离间,他深知楚怀王贪图小利,便以利诱之迫使楚国臣服秦国,他利用东方六国趋利避害之弱点,瓦解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张仪的连横术加快秦统一六国之步伐,为秦统一六国尊定基础,秦统六国是大势所趋。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六国,与其巧妙使用外交手段是密不可分的,强国军事力量再强大也需要利用外交手段做陪衬。就合纵本身而言难度就大于连横,加之秦国实力上的优势,所以破合纵之术并非难事。
古往今来,无论国家强弱,忽视外交仅靠武力无疑是要失败的,所以外交和军事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巧用外交策略才是谋生之道,特别是军事力量不强的小国利用外交手段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生存之道,外交关乎国家存亡。在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是各列国之间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形成一种态势,它改变了战国中期政治格局。
读春秋战国史之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商鞅、李悝、吴起还是苏秦、张仪等,他们都把自己的母邦视为籍贯,不重视母邦。比如张仪本是魏国人,如果在魏国得到重用那么他必定提出合纵抗秦,可是魏国没有重用他,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由此可见诸侯国之国的概念开始淡化,“天下观”开始形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大统一之观念的形成尊定基础,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