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诚信黑客接单

网站入侵,红包控制,密码破解,木马制作,app作弊程序开发

生物黑客药物(生物黑客组织)

本文目录一览:

“生物黑客”是何方神圣?

谈到“黑客”,也许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只有计算机黑客。但其实,另一种黑客也挺火,它的全名叫做“生物黑客”。

潜力无穷的生物黑客

“生物黑客”的别称不少,又称作自己动手生物学家、车库生物学家等。这是一类喜爱生物科学的民间团体。团体成员主要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来获取生物学知识,并通过网络购买与生物有关的实验室设备,在家中车库或者客厅完成一些生物学实验,比如提取菠萝基因,改造大肠杆菌的基因等。加入生物黑客团体很容易,只要你在家腾出够大的空地儿,然后再摆上生物仪器,开始做生物实验,那么你就是其中一员了。

不过,虽然与计算机黑客一样,都是“黑客”,但是,生物黑客的宗旨却并不是制造麻烦,而是一种对生物科学的探索。生物工程成本日益下降,以及大众对生物学自发的喜爱之情,催生了这类特殊的黑客团体。

2001年,读取100万个DNA碱基对的费用大约10万美元,如今只需几毛钱。向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订购水母的DNA只需付几百块钱,而廉价的二手生物设备,只要数千块就能搞定。如果一个人自学生物科学的能力足够强,那么,他或者她甚至还能自己做一个工本连150元都不到的DNA分析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生物工程毕业生,花了3000多美元采购了所用实验用品和设备。现在,这名毕业生把网购来的设备安放在卧室的壁橱里,组成了一个“迷你实验室”。

这意味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空间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的实验室,今后,最牛的生物技术很有可能像科幻大片中描述的那样,就诞生在邻居家的车库里。

20世纪70年代,苹果计算机已经由乔布斯和同伴在车库里共同完成,而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的谷歌公司也是诞生于朋友家的车库里。未来,车库中一定会走出更传奇的生物牛人。“车库传奇”将在生物界里继续它的旅程。

生物技术的新“车库传奇”

美国有许多生物学网络开放平台。在平台上,基因专家和爱好者可以亲密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和成就。只要对生物学有想法,并愿意自学,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平台上的资源来实现它。如同盖一幢“生物大楼”,专业的生物人士是造“生物砖”的人,而那些生物黑客则是完成生物工程的设计组装人员,他们分散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当中。当然,有的精英可能既是造“生物砖”的人,又是用“生物砖”去盖楼的人,比如克雷格·文特尔。美国人文特尔是首个对某种细菌基因组进行排序的专业人士,但他随后建立了一家私人公司,雇了一群人,与政府出资支持的人类基因工程研究展开了竞争。文特尔算是最高级别的“生物黑客”了吧。

目前,生物黑客已经有了小小的成就。

31岁的美国计算机工程师梅瑞蒂丝·帕特森,在自家餐厅里成功改良了优格菌——酸奶里的一类菌种。这种经改良的优格菌一遇到三聚氰胺——前一阵子毒奶粉中的有害物质,就会泛绿光,发出警示。

3名德国科普作家在办公室里开辟了一块“生物试验田”。他们在网上购买了分离DNA的离心分离机、能照亮DNA碎片的灯箱、能给微量物质称重的仪器和一些消毒仪器等。然后,他们从海鲜店买了生鱼片做研究材料。经过几个月的实验,他们用那套“山寨设备”成功提取了生鱼片的一种名为COX1的基因。之后,他们又成功发现了一种对运动有益的特殊基因。

最牛的是一家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它从一个地下室开始发展,后来逐步走向正轨,转手的时候,被卖出了几个亿的价钱。

美国麻州的一个由几名生物黑客组成的小团体还建立了一个对外开放的生物实验室。实验室的化学品和实验设备都可以免费使用。比如,实验室有一套低温冷冻设备,能使温度下降到-80℃。要对细菌“动手脚”,低温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民办”的,这个实验室看起来也非常有“专业味道”。而之所以会如此“专业”,是因为有几名创办人本来就是学生物的。

不过,尽管现在生物黑客团体的人逐渐在增多,但仍然没形成“全球气候”。可是未来,随着生物技术成本降得越来越低,相信更多人会愿意尝试“家庭式基因工程”。

“赶潮流”的风险难以预测

做一名“生物黑客”可能是当今最潮的想法。而最潮的想法一般都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太“时尚”,不容易被世人所接受,不成熟,容易出纰漏,生物黑客也是如此。

有人说,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是DNA,其实有点儿道理。2009年,猪流感爆发只有5天,这种病毒基因只不过换了几个位置,就让整个墨西哥陷入了困境。短短几天内,墨西哥60多人死于流感,而感染猪流感的人有上千人。

所以,一些人担心,如果生物技术变得特别开放,开放到在任何地方都有其身影,那么,生物黑客可能会闹出非常大的乱子,比如弄出个变种的“超级病毒”,让各种抗毒药物统统失效,弄出个自己都收拾不了的“烂摊子”。所以,有一批人很反感生物黑客的存在。

而支持生物技术“车库化”的那些人则称,生物技术很重要,决不能够只被少数人所垄断。他们的观点是,官僚主义让最新生物技术的推广过程变得十分繁琐。这会延长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那些权力欲望特别强烈的官僚主义者很可能也会因为利益驱动而放弃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好点子。

实际上,生物黑客所具备的危险性是生物技术本身的特点造成的。像所有强大的技术一样,生物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将生物技术交给更多人后,即“平民化”后,得到的更多,还是失去的更多。政府和大学里的科研机构出了许多成果,而生物黑客的成果也不赖。

生物黑客多了究竟是好是坏,也许很快,我们就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5年第10期)

在长寿抗衰的战场上,“生物黑客”们都实现了什么?

理想情况下,你能活到120岁。

这是美国学者海尔弗利在1961年提出来的概念。人体细胞一般分裂50次左右,分裂的周期大约是2.4年。

但我们还能突破生理极限,活得更久吗?

如果你问硅谷的那群“生物黑客”,他们很可能信誓旦旦地回答:当然能!而且,这些野心家并不只是嘴上说说。

“我不是吸血鬼!” 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2018年《纽约时报》的年度论坛上这样为自己申辩。他反驳的是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言:彼得·蒂尔通过注射年轻人的血液,以此对抗衰老。虽然不承认换血,但他并不避讳自己对长寿的渴求。他公开承认,自己正在服用生长激素药物。

而有人比他更激进,相信基因重组试剂可以突破生理局限。生物医药公司的CEO艾伦·特雷维克(Aaron Traywick),曾在生物黑客大会上上演了一场“行为艺术”:当众脱下裤子,拿起一支细细的针筒,朝自己的大腿注射了疱疹治疗基因药剂。这是其公司研发的廉价基因药剂之一。两个月后,他被发现在水疗中心溺亡,身边漂浮着很多药瓶。法医的调查结果显示,他溺亡的主要原因是神经中毒后意识和感觉的短暂分离。但仍然有不少人认为,他的死亡和这次注射有关。

但这并不影响彼得·蒂尔这样出身科技行业的亿万富翁们对“长生不老”的追逐。

长寿药

“有时衰老也是双刃剑,它是身体对抗癌症的保护屏障——当细胞遇到潜在的癌症风险时,它们会进入衰老并停止增殖,从而使得癌症不会继续扩散。”南加州大学的项目负责人尼克·格雷厄姆(Nick Graham)表示,不应该消除所有的衰老细胞,因为这可能让人面临癌症的风险。因此,像Senolytics这样的抗衰老药物需要定点靶向消除衰老细胞,这样就能保留衰老细胞最初的肿瘤抑制功能。

3D打印器官和器官移植

除了细胞这个对抗衰老的战场,未来学家伊恩·皮尔逊(Ian Pearson)提出:不断更换人体重要器官,可能是实现长寿的好办法。但器官的紧缺和配型的高难度,激发了科学家研究如何使用3D打印技术,以人体细胞为材料打印出自体器官。Prellis Biologics就是一家研发3D器官打印的公司。目前,它正在攻克如何保持3D打印细胞和组织长时间存活的问题。如果这项技术发展成熟,器官移植的等待时间将会缩短,成功率也会提高。

3D打印器官

另外,异种器官移植(在动物身体上培育新的器官并能被人体接受)也是一种解决方案,但该技术仍然处于研发阶段。启函生物是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最近日本批准了有争议的人动物混合胚胎试验:创造包含人类细胞的动物胚胎,并将其移植到代孕动物体内。据Nature报道,目前为止,用于杂交培育的小鼠胚胎器官几乎完全成型了。

基因测序和基因治疗

精准描绘衰老的真实样貌是揭开衰老之谜的方法之一,而基因测序能成为“描绘”的工具。DNA信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长寿”,这也意味着找到重返青春的灵药可能不再是亿万富翁的专利,普通人也能享受。

Human Longevity是抗衰老领域比较典型的基因组测序公司,它由奇点大学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 和基因组学领域的先驱者J.克雷格·文特尔(J. Craig Venter)共同创立。戴曼迪斯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我们每天可以测10万人的基因组,2020年这个数字是500万。”而在国内的基因测序领域,据青桐资本投资总监薄奥克介绍,海普洛斯是国内测序通量最大的,在ctDNA领域准确度最高的。它的业务目前主要包括:癌症基因检测和健康人群基因检测。

逃过衰老,但死亡仍难避免?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上述相关公司的持续研发,或许衰老将会变成生命进程中可以修正的一个bug。在Unity Biotech的CEO内德·大卫(Ned David)看来,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衰老是灵活可变的,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可以安全改变人类衰老进程的时代。

如果衰老被治愈,人在老年时期的身体状况一路坦途,但死亡仍然是悬崖边的纵身一跃吗?

未来学家伊恩·皮尔森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时间:“只要你能活到2050 年,就有很大几率实现永生。”

那么永生是抗衰老的终极目标吗?遗传学教父乔治·切奇并不这么想:“如果我们的技术足够有效,人类的寿命就没有上限。但我们的目标不在于此,我们希望人的老年阶段能依然健康年轻而不是被拉长的衰老期。”

我们和永生的距离

当大多数人接受了生命尽头必然死亡的宿命,总有些人就是“不认命”。他们拿自己做小白鼠,近乎疯狂地探索长寿甚至超越死亡的方法。

首先是引领科技养生潮流的硅谷第一“生物黑客” 戴夫·阿斯普雷(Dave Asprey),他除了坚持正念冥想、生酮饮食,最近几年升级了自己的“养生清单”:每天吃100份营养品,注射机体干细胞,定时接受红外线照射,并尝试在高压氧仓中“补气”。

硅谷企业家塞吉·法盖特(Serge Faguet)也有类似的做法,他每天会吃下60多颗药片,包含营养补充剂、抗抑郁药、降血糖药等,甚至还有违禁药物。他还注射生长激素以促进肌肉的生长。此外,他还注意保持精神健康、良好睡眠、均衡膳食、接受医学检查(血液和基因等)以及合理锻炼。

“我们是(复杂的)机器人,机器人可以被调节和改善。”法盖特说,自己现在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健康长寿,以准备未来能与机器融合,成为“超人”。

马斯克的“脑机狂想”也正在推近人类与永生的距离。不久前,Neuralink公司宣布,其脑机接口研究出现了新进展:Neuralink采用侵入式,使用的电极线能防止大脑损伤。这可能是它区别于以往脑机接口计划的优势。据悉Neuralink会首先在高位截瘫患者身上做试验,但马斯克的野心不止如此。

前不久,他在一档播客节目上表示,该技术会让人类“有效地和AI融合在一起”。他更想让脑机接口成为像手机一样的存在,甚至比手机更全面地入侵人类的生活。那么人和AI融合后的终点在哪里?

如果脑机接口计划进展顺利,不久我们就能“上传思维”,此时肉体的长生不老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我们提早一步实现了数字化永生。但是那些游荡在云上的思维代码代表的就是你吗?或许乔治·切奇为我们描绘的场景更触手可及:“未来很多百岁老人在老年时期也一直充满青春活力,在死亡敲门之前,大家都不必经受病痛的折磨。”

“这种想象还不坏。”

如何评价23魔方基因检测?

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牛来买单,太绝了。

去年8月,23魔方率先将消费级基因检测价格从999元砍到499元,引起业内震动。迫使WeGene跟进降价。 时隔不到一年,今年6月26日,23魔方再次宣布降价,价格腰斩至299元。

据了解,这款299元的检测产品采用赛默飞世尔的定制芯片,包含80万个SNP位点,检测内容包括自身的祖源、遗传风险、遗传特质、遗传变异携带、营养需求、药物反应、运动健身等板块共计170多项。

虽然与临床级产品相比,消费级产品的检测项目内容大多“无关痛痒”,看似可以随意捏造报告数据,其实不然。

一方面是因为检测造假很容易被识破:同一个消费者只要化名寄送两份自己的样本,看看结果是否一致;或者将自己和父母的家系样本分别化名寄送,看看位点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就能找出破绽。检测造假的风险太高,只要竞争对手寄送几个样本试探试探,分分钟身败名裂。

另一方面,消费级的基因检测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若产品流程各环节成本管控做得极好的话,做到这样的低价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该公司宣称预期在18年底达到50万人次的样本量,我猜测在这样数量级的采购规模下,SNP+array和试剂耗材的采购成本都会大幅降低。

更何况,23魔方也能像WeGene一样提供全部位点数据下载,因此我认为这款产品的检测不太可能作假,应当是真实可靠的。

在检测不作假的情况下,299元也就能勉强cover检测成本。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质疑,23魔方到底为什么不想赚钱,自愿将盈利空间压缩到极限呢?

傅盛说过,以前的商业模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现在则有可能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正如小米的最大本事:它在看得见的部分可以不挣钱,但却可以用别的方式挣。

“羊毛出在猪身上”是互联网行业(个人认为23魔方和WeGene在本质上更像是互联网企业)惯用的一种策略,一般分两个步骤:

1、利用一个侵略性的价格(极端的就是免费、补贴),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需求的细分市场,大量获取基础用户。

2、基础用户数量突破临界点后,效应显现,此时通过对高价值用户收费或寻找第三方买单的方式获取收入。

羊毛出在猪身上,其实是“甲方卖东西乙方买东西而丙方抢着来买单”的一个有趣概括。最典型的案例就是360。在过去,主流杀毒软件的商业模式就是靠收取年费,360杀毒让用户永久免费使用。360的策略是先把其他杀毒软件的用户都抢过来,然后给他们装360安全浏览器,再向广告商收费。

同样道理,23魔方很可能并不打算靠to C的检测业务赚辛苦钱,而是先想办法靠低价抢占市场憋大招,再靠to B的数据库业务来赚钱。

我们可以把这次降价看作是一次大规模的获取基因数据的行为,目的是积累百万级的中国人群的基因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拥有巨大的商业和科研价值,将会成为23魔方最值钱的资产。只要稍微给用户一点小恩小惠,让他们在APP上填表,收集表型信息,就能做百万人群的队列研究。

23魔方在未来可能的商业模式是收取费用,将数据授权给科研机构或者药厂使用。譬如做GWAS挖掘基因和肿瘤等疾病的相关性,筛选出新发现的易感位点,用于新药研发。

作为普通用户,我更关注基因检测服务背后的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这里的数据安全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外部生物黑客的攻击,存在数据泄密的风险;一个是内部的数据滥用,如何避免基因检测服务商在未经我授权的情况下将我的数据应用于商业或科研中。

首先最好匿名注册这类检测服务;其次,在不授权检测方使用数据的情况下,我建议填表时,能不写实话就不写实话,表型什么的最好全部瞎填。如果检测商信守承诺,不使用我们的数据,自然没影响;若是暗地里偷偷用未授权的数据,那被误导也是咎由自取。

23魔方的299元的价格,对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行业的冲击相当大。首当其冲的并不是WeGene,而是做各类单项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

以小红书上常见的美肤基因检测和瘦身基因检测为例,这类产品检测范围只有几个到几十个位点,价格还可能卖的比299更贵。而23魔方做80万个位点。就好比,一家店里单点一个汉堡要17块;而另一家店里点一个全家桶才要15块,里面汉堡鸡翅薯条蛋挞啥都有,你怎么选?

目前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SNP+array(或者其他检测技术平台)的代工测序。直接测出SNP的信息之后,就能出具绝大部分的解读报告,并不需要什么生信算法。

除了祖源分析需要独家的算法之外,别的几乎没有啥技术含量。不少企业的基因检测等于挣的是代工测序的差价。随着23魔方不断拉低终端价格,一旦价格战打起,代工测序的利润会越来越薄。

因此,样本上不了量拼不过价格的公司,倒不如趁早放弃代工测序的路子,沉淀下来打磨算法,在个性化解读方面下功夫。不挣测序的钱,挣算法和解读的钱,未来真正的壁垒在解读,这才是正确思路。

最后,给做单项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支个招。如果是我的话,我就放大格局把23魔方这种公司当做自己的测序工厂,索性支持用户上传自己在23andme,WeGene,23魔方等公司测过的基因数据。

譬如用户上传数据后,只需付费20元,就可以生成一份专业级美肤基因检测的报告。一方面,实现轻资产和纯利润;另一方面,不测序同样可以累积别家的数据库。

生物骇客是什么?

他们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号叫「生物骇客」,但我更喜欢把他们称作「科学圣斗士」。首先,我们来看看「生物骇客」是什么。「生物黑客」顾名思义,即医药、生物学和生物等领域同黑客的跨界,既包括颇具争议的基因改造,也包含人体和互联网的连结,但更多时候指那些热衷于「自己动手」的生物学家。他们声称自己从事的是「大众的科学」,为的是让更多的外行人能够接触到高端的科学资源和设备。简单来说,「生物骇客」就是一群游荡在严肃科学之外,喜欢用科技「黑」进人体,妄想用科技打破人体限制的人。他们通常罔顾世俗传统、道德准则,常常以科学之名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天马行空的「改造」,由此也背上了「科学怪人」名号。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有一个家伙往自己的眼珠子注入特殊的制剂(包括Ce6提取物、二甲基亚砜等),为的是获得短暂的夜视能力。在注射后的两个小时,试验小组发现他可以在夜里看清10米外手掌大小的物体,可以在黑暗中辨别各种符号和标志,还能辨别50米开外的人的行动方向,可以说是具备了如猫一样的夜视能力。但第二天后,他的视力恢复正常,据说也没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后遗症。第二个例子是在手内植入磁体。对于地球周围无形的磁场,有些人对人体无法具体感知这些多少有些不满,于是这群人脑洞大开,在触觉灵敏的手内植入了磁体。这些人是这般描述的,「在指尖安装磁体后,你对这个无形的世界便有了触觉的感知,你能感受到周围的磁场,这种感觉就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此外据说还有一个名叫Bottlenose的项目,专门捕捉声纳、紫外线、WiFi和热量数据等肉眼无法看到的各种信息,然后传送给植入体内的磁体。

  • 评论列表:
  •  闹旅命轴
     发布于 2022-06-25 20:36:51  回复该评论
  • 身上,其实是“甲方卖东西乙方买东西而丙方抢着来买单”的一个有趣概括。最典型的案例就是360。在过去,主流杀毒软件的商业模式就是靠收取年费,360杀毒让用户永久免费
  •  南殷眼趣
     发布于 2022-06-25 20:31:18  回复该评论
  • 的基因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拥有巨大的商业和科研价值,将会成为23魔方最值钱的资产。只要稍微给用户一点小恩小惠,让他们在APP上填表,收集表型信息,就能做百万人群的队列研究。23魔方在未来可能的商业模式是收取费用,将数据授权给科研机构或者药厂使用。譬如做GWAS挖掘基因和肿瘤等疾病的相关性,筛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