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诚信黑客接单

网站入侵,红包控制,密码破解,木马制作,app作弊程序开发

黑客帝国菜谱(黑客帝国 食物)

本文目录一览:

《黑客帝国》的经典绿色原始码是寿司食谱吗?

谈谈《黑客帝国》(Matrix),最让你怀念的是什么?可能是子弹时间、可能是港式吊钢丝武打动作,但毫无疑问地,《黑客帝国》三部曲开头,满满绿色日本片假名文字,如下雨般洒满整个银幕的画面,是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西蒙怀特利(Simon Whiteley)是当年《黑客帝国》的场景设计,这段画面也是他设计的。他接受访问时,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秘密。

「我想告诉所有人,《黑客帝国》的这段绿色原始码,其实是来自日本寿司食谱。」怀特利目前仍然是一位电影特效设计师,他说:「如果没有这片原始码,《黑客帝国》就不可能成功。」

怀特利有一位日本太太。在制作《黑客帝国》时,因为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现在他们已经是姊妹)对于日本文化的高度热爱,让他灵机一动,扫描了太太的寿司食谱,并且使用这些片假名文字,将其180度水平翻转,做出了这段非常奇妙的效果。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甚至连非常喜爱《黑客帝国》的日本观众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段酷炫的桥段里,可能正在教你如何制作军舰卷或是铁火卷。

《黑客帝国》是一部充满各式惊奇的电影,这个小发现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其他还包括了:原本塞缪尔杰克逊应该饰演莫菲斯这个角色,而劳伦斯菲什伯恩。好玩的是,当年菲什伯恩放弃了《黑色追缉令》里的朱尔斯角色,而让杰克森有了机会饰演这个让他成名的冷面杀手,现在菲什伯恩也因为杰克森的放弃,得到了让他红遍全球的机会。

这样比起来,威尔史密斯选择了日后让他痛不欲生的《飙风战警》,而放弃饰演《黑客帝国》的救世主尼奥,可以说是他演艺生涯中最失败的决定之一。史恩康纳莱原本会是《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里的「造物主」(Architect),但他因为搞不懂整部电影的剧情,而失之交臂。

光是探讨《黑客帝国》内容的专业书籍就有好几本,但就像直到今天我们才知道,原来寿司食谱这么好用,也许《黑客帝国》还有我们尚未知道的小秘密呢。

科幻片和灾难片的区别

-- 黄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 。”

“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

一、发展历程

几乎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cinematograph的同时,科幻影片便问世了。1895年的《机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开山鼻祖。这部长约一分钟的影片展示了未来工厂的景象:活猪从机器的一端进去,在另一端瞬间就出现各种猪肉食品。这看似偶然和无意的选题却影响了之后一百多年的科幻电影。时至今日,在关于未来机器的电影中,电影人还是在重复这一简单的逻辑:机器等于神话,机器毁灭人类。他们或极尽嘲弄挖苦之能事反思机器工业对人性的摧残,或大显特效后期之手段展示机器对文明造成的灾难。

第二部有典可查的科幻电影是1897年的《20世纪医生的奇遇》:一个瘸子请求医生移植新腿,而医生却在移植双腿之后雅兴大发,将患者的头颅也换成了别人的漂亮脑袋。这种近乎嘲弄的描述甚至讽刺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医学有能力改变人类的一切时,人类本体是否已经发生了置换和错位?当科学家满怀欣喜地敲开生物技术的大门时,开门的会不会就是撒旦本人?

之后的科幻电影是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的天下。1897年他制作了一部关于X光仪器的短片,该片第一次将定格摄影和双重曝光特效应用于电影。1902年,他综合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两部小说,拍摄了影片《月球之旅》。该片以华丽制作和爆满票房一举成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作品,开创了到现在仍然生机勃发的“太空旅行”题材。

20世纪20年代,艺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而不断革新,世界科幻电影步入蓬勃发展时期——电影放映时间从数分钟延长到数小时,技术从无声走向有声,场面趋于庞大壮阔,蒙太奇等电影理论也逐一出现。30年代的“宇宙英雄”系列及其周边众多电影作品带来了科幻片的第一次浪潮。

经历了60年代的短暂低谷后,1968年《人猿猩球》和《2001太空漫游》宣告了科幻电影第二次浪潮的来临。《2001太空漫游》堪称科幻电影的一大里程碑:场面宏大却不失细致入微,大到空间站,小至太空厕所,无不摄入镜头。70年代以后,一大批具有超人才华的优秀导演现身好莱坞,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间拍摄了科幻电影领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战》、1981年《银翼杀手》、1982年《E.T》等等。

20世纪90年代,电脑特效和信息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好莱坞转向高科幻、大投入、先进管理的运作模式,大量优秀影片如《侏罗纪公园》、《独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等涌现影坛;其它国家的科幻片相较一落千丈,好莱坞科幻电影从此称霸寰宇。

2003年以来,以欧洲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一些欧洲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蒸蒸日上,其中不乏法国《女神陷阱》、俄罗斯《守夜人》等优秀之作。相信不久的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海外片场将挑战好莱坞,科幻片多元化时代即将来临。

二、好莱坞电影模式

1.奇观与猎奇

从梅里爱开始,科幻影片就与令人目眩的奇观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话、异域探险、历史传奇、童话世界……在梅里爱的数百部长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种奇观和幻想。但科幻题材对梅里爱而言,并非科学的延伸,而是借以呈现景观的道具。梅里爱的兴趣并不在于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来发展。他更为看重的是电影作为奇观呈现工具的能力。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评价的:“梅里爱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段……梅里爱发明的是未来电影的音节,但他应用的却是莫名其妙的咒语而非表达意思的语句 。”

梅里爱使得科幻电影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奇观胎记,纵观好莱坞影坛,从1968年的《太空漫游2001》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从1976年的《星球大战》到1999年的《黑客帝国》……史诗般的太空旅行场景、几可乱真的史前恐龙形象、场面宏大的太空战争、幻如灵境的虚拟世界……无一不是借助奇观效应大赚票房。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一次次的冲击观众的视网膜,无数次观众以为奇观已经达到了极致而若干年后更大的奇观却总是呼啸而来。或许,好莱坞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装,那么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这个形式一旦被剥离出去,我们会发现它的内容已经所剩无几——实际上,好莱坞科幻片的内容即在于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内容。完全的,彻彻底底的奇观轰炸。

奇观是电影的本质之一。科幻电影兴起的几十年中,猎艳奇观的天性驱使着人们涌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钞票塞入好莱坞的腰包;而好莱坞也看准了科幻电影的敛财天赋,将科幻电影的奇观特性一次次的强化乃至异化。当观众某一天对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观报以鼾声的时候,估计好莱坞视觉系的科幻导演只能将海洛因粉末撒在电影院的空气中,别无它法刺激观众的神经了。

2.与科幻小说

太阳下没有真正新鲜的事物,科幻的想象力也无法超出柏拉图为人们画下的认知洞穴。大师的科幻电影也无非是祖传的老三样不断旧饭新炒。选题集中现象在好莱坞科幻片里尤为明显,导演基本上是在重复作家的创意。很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片都来源于著名科幻小说,或完全改编自小说原文,或籍由小说的一些著名情节、片段以及理念来获得灵感。仅菲利普K迪克一人被改编的电影就包括:1981年《银翼杀手》、1990年《全面回忆》、1995年《Screamers》、2002年《强殖入侵》、《少数派报告》和2003年《记忆裂痕》。著名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经典也大量被搬上银幕,如1966年《奇异潜航》、1999年《变人》、2000年《黄昏》、2004年《我,机器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幻类电影的选题局限。

但不幸科幻电影的艺术水平明显逊于科幻小说。目前主流题材的科幻电影,其水准基本上只相当于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30到60年代)的水准。总体而言,90%的科幻题材集中在外星生物、人造生命、太空历险、时空异常和机器人等几个狭小的选题上。纵观近几年的科幻大片:《E.T》、《火星入侵者》、《异形》、《独立日》、《第五元素》、《火星人玩转地球》、《黑衣人》等属于反映外星生物的影片;《侏罗纪公园》、《第六日》、《格斯拉》等是反映人造生命的影片;《太空漫游2001》、《星际迷航》、《红色星球》、《人猿星球》等属于反映太空历险的影片;《时间机器》、《回到未来》、《时空频率》、《蝴蝶效应》等反映时空异常;《机械战警》、《终结者》、《机械英雄》、《人工智能》、《我,机器人》等是反映机器人的题材……还有一些电影同时综合了几种题材,如《星球大战》同时包括太空历险和外星人元素,《黑客帝国》是机器人和时空转换的综合等等。但几乎没有一部作品能跳出臼窠。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几种科幻题材更适合于搬上银幕;另一方面,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些选题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和票房号召的符号,更容易引发出人们对影片的期待和热衷。如果某个电影是冷僻的太空物理学题材,那么导演一定要加上足以吸引眼球的噱头,诸如太空旅行冒险不慎坠入黑洞的边缘云云。

3.人物形象平面化 DOLCN.com

科幻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刻画和表现的模式化倾向,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

在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中,一般都有一个全能的超级英雄,而这个超级英雄的大部分名额都被男性所占据,女性只是在其中作为点缀和陪衬。例如《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少数派报告》中的乔恩,《我,机器人》中的侦探史普纳……他们天生就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他们没有深层次的个人行为动机,只是天生而来的被迫害者和反抗者。他们没有复杂的情感斗争,没有令人信服的个人性格……但是,这毫不影响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观众认可度。

恰好相反,如果一部科幻片将大量笔墨用于人性的反思和人物的塑造,那么它很有可能被认为是低成本的三流科幻片。例如1996年的《星河战舰》,情节极为简单,只是单线陈述人类与巨大昆虫的战斗过程,其人物基本都属于头脑简单的热血炮灰和场景配料,但是票房却赚了个盆满钵满,至今被影迷列为科幻片的经典之一。而2003年的《星河战舰2》花费大量菲林刻画一个反主流的人物形象,人物饱满了,场面却平淡了,结果被视作当年最失败的狗尾续貂之作。

不仅如此,科幻片甚至允许主要人物的缺席和主线的模糊,科幻经典之作《太空漫游2001》就充斥着冗长的硬科幻场景描述和细节刻画,人物关系和性格描写几乎为零,其主旨据称在于揭示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奥秘,充满了神秘主义思辩和唯心哲学色彩。

当然,类似的科幻电影模式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好莱坞也在不断丰富人物的菜谱,《黑衣人》的白黑配、《黑客帝国》的人种拼盘、《星球大战》的ET秀……角色的变化日益新奇。但是,这里人物依旧是场面的佐料,主角依旧是性格简单的英雄……否则,那就是抢戏——抢奇观的戏。

4. 科幻外套与审美俗套

实际上,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大部分只是一个普通剧加上了科学外套。导演们把恐怖片、动作片、灾难片和喜剧片的内容加以科幻的修饰,使之看起来如同科幻片,其本质的叙事结构和元素配比仍然延续了其他类型的电影。

例如恐怖片与科幻片的结合——这一组合模式最为历史悠久且理所当然——人类对于未知总是怀有不可理喻的恐惧心理,而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从第一本科幻小说《弗莱肯斯坦》起,各种科学怪物就以狰狞的面目来赚取观者的注意力。从恶魔到幽灵,从机器到巨猿……时至飞碟热兴起的若干年间,外星异种便取而代之,用更加神秘莫测和光怪陆离的面孔来恫吓观众。票房大获全胜的《异形》系列可谓是科幻加恐怖的典范。

科幻包装的动作片也极为常见,几乎每一部科幻电影都有大量的打斗场面,以至于人们往往搞不清楚个别正宗的动作片——如《007》电影中的某些集到底是科幻片还是动作片。实际上科幻片基本上无法剥离其动作元素,二者相区别的特征或许只在于谁为谁服务——到底是科幻元素装点动作电影还是动作噱头服务于科幻电影……说到底,二者其实是无法区分。

还有与灾难片紧密结合的科幻电影,例如《后天》和《天地大冲撞》等等。不曾发生的灾难往往比真实的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冰河时期的突然降临,彗星撞击的不期而至……好莱坞的特效使得所有天灾人祸都出奇准确地降临在纽约曼哈顿的附近。

还有科幻加喜剧,科幻加爱情,科幻加侦探等其他模式……只要制片人愿意,科幻配料——加什么锅底都可以。

三、文化与艺术评析

1.现实关注的转移与虚化

幻片在它诞生之日起便远离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题材,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矛盾和人性悖论。正如每个时代都有清谈的士人和幻想的狂徒,当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们在高度紧张的生存竞争中,也需要一些超现实的梦境来寄托遐思。科幻无疑取代了过去神话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电影已然成为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所创造的幻象使得观众暂时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获得片刻的超脱和升华。

正如玛丽·奥勃莱恩所描述的科幻电影的诞生:

“一门新的艺术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一种由它自己的巫师们在黑屋子里表演的部落的仪式,它引导观众进入松弛、半睡眠的状态,如同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描述的那种梦境:

睡眠有时会使哀伤的眼睛闭上,

把我从自己周围人们那里暂隔开 。”

科幻电影对于现实关注的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转移民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将理想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这个时代,世界上可供幻想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但人类毕竟有着超脱现实的需要。在科幻片的世界中,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人们,号称最不可救药的人们,这些据说没有信仰的人们,在科幻的催眠下,嚼着口香糖和爆米花睡着了。

2.神性的科幻

与其他电影相比,科幻片这种历史最悠久、票房最具价值的电影类型又似乎最难被严肃的艺术家、研究家所正视,科幻电影也很少登上各大影片评奖的领奖台,即使在最重视电影商业价值的奥斯卡奖颁奖记录中,人们也很难看到科幻电影在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重要奖项中获取荣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宿命——科幻电影从在诞生之日起便没有什么严肃的社会思想性、现实批判意义和所谓艺术价值。但是,票房数据让我们相信仍有无数的人们为之狂热和迷恋。尤其是年轻人,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更容易受到科幻片的影响和引导。

潘尼洛普·豪斯顿在本世纪50年代初就曾指出,“人们能够从(科幻片)对待科学本身的整个态度中发现某些有意义的启示。那些半是炼丹术士、半是召魂巫师的邪恶科学家已经变成多少显得陈腐不堪的人物,他们整日整夜或忙于制造致人死命的射线,或忙于把人变成猩猩、把猩猩变成人。如今,人性的力量已经微乎其微,而作为对科学某种抽象理解的替代物—火箭、原子弹、电子设备、受控大脑机等等却一发不可收拾。人们可以推断,恐怖电影正是由于社会暴露出来的某种难言之隐—迷信,才能以这类令人惊惊的装备使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心迷神乱 。”

“……无论它的社会学重要性如何,科幻电影仍是一种激起美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能时代的诗,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何物和将会成为何物的警句。它还是对奇丽的美感及高雅的幽默感的传统的承继者,而这种传统已被某种想象出的技术从我们身上剥夺殆尽。正如40年代的流行音乐使人更多地联想到那个时代的躁动和时尚而不是它自以为附丽的文学,科幻电影这样的现象或许终会有一天被人们视为比较其它艺术门类更完整地代表着产生它的这个年代的历史性烦忧 。”

这些评论可能言之过高,但是,科幻片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它所具有的诗性和神性更适合于放松当下的人类主体。上帝已经死了,科学还活着,那么,就让科学来代替上帝,让新的神话和传说来救赎人类的灵魂吧。

四、案例分析

《黑客帝国》被认为是继《月球之旅》、《太空漫游2001》之后的又一部科幻片里程碑。且不论这个评价是否恰当,但仅从《黑客帝国》的影响力而言,它的确创造了科幻类型片的一个典范。

从某种意义上说,《黑客帝国》虽然具有科幻片的各种类型特征,但它却颠覆了部分科幻类型片的旧有模式,它首次以一种近乎玄思的哲学思辩贯穿全片,不断的纠缠于现实和灵境、客体和本体之间。片中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子弹时间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决定论和偶因论不禁令人想起让莱布尼茨的名字;母体与锡安的分化更是一个庄周梦蝶般的遐思,一个柏拉图式的洞穴隐喻,一个笛卡尔关于真实与梦幻关系的第一深思。

与此同时,影片还大量运用了符号化的隐寓和暗示:尼奥的原名叫“安德森”,意为“人之子”;“尼奥”(neo)是“新”的意思,是“one”的颠倒,意为“第一个人”;女主角的名字“特蕾尼蒂”意为“三位一体”;而“墨菲斯”则是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甚至有人从中看到了东方神秘主义、中国哲学以及佛教的影响。

但是无论如何,《黑客帝国》仍然是一个类型片。超豪华的场景设计,高投入的特技效果,平面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仍然摆脱不了的例行打斗,近乎滥斛的生死恋情以及机器人造反的大众题材……特别是当人们看到尼奥在最后一分钟的解救时,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熟悉——观众仍然在好莱坞的掌控之中。

可以说,《黑客帝国》的成功,相当大部分仍然得益于对好莱坞科幻片元素的排列重组,加上特技效果的登峰造极,剧本的哲学意味和网络时代的与时俱进。

……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似乎玩转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奥秘,我们没有做不了的大菜。但是,意料之外的是什么?我不敢妄言。

“上帝存在于细节中”。我们了解了好莱坞科幻片的每一个元素,但是未必能照葫芦画瓢。更深刻的理解,或许需要我们以更扎实的摸索和实践来体验。

参考文献:

乔治·萨杜尔 《世界电影史》

玛丽·奥勃莱恩 《电影表演》

约翰·巴克斯特 《电影中的科学幻想》

曾耀农 《论科幻影片》

路春艳 《对类型电影的认识》

刘亚冰 《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

张东林 《科幻电影:在幻象和本体之间》

虞吉 《电影的奇观本性》

党昊 《类型电影探因》

李瑞光 赵方 《好莱坞电影中不同叙事结构的人物塑造

你知道哪些“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经典作品?

不是吧不是吧!不会有人真的以为经典的皮毛随便模仿一下就能大火特火吧?!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经典作品就像我们茶余饭后念念不忘的主菜,基本上空闲的时候就想要回味一下,可以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那接下来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影视作品中的战斗鸡!【多图预警!】

NO.1 胡军版的《天龙八部》

   这部电视剧真是我心目中武侠题材的NO.1没有之一!尤其是在看完了最近热播的《雪中悍刀行》之后,更是燃起了我想要N刷这部的强烈念头。一边看一边内牛满面,不禁感叹,这才是江湖啊!这才是武侠啊!这才是打戏啊!武侠剧能不能都像这样卷起来啊喂!

尤其是2021年又新播出了一版翻拍的天龙八部,随便看两段那简直就是天雷滚滚外焦里嫩。林志颖版本的段誉可以说是我心目中的白月光了,好家伙,这直接毁我童年啊!毫不夸张地说,光是初见王语嫣那段剧情我就做了三天噩梦。

NO.2 《还珠格格》

  暴风哭泣,听说还珠又要被翻拍了!根据之前翻拍的前车之鉴来看,似乎并不太美妙,唯一的好处就是为聊天事业贡献了很多很好用的表情包,直到现在还广为流传。虽然旧版的剧情也有很多槽点,但是不得不承认确实掀起了一阵浪潮,那几年出生的孩子,名字多少都带点琼瑶味~甚至直接叫紫薇的也不在少数。

NO.3 《神雕侠侣》

  我喜欢的就是李若彤和古天乐的那一个版本!小龙女是真的惊为天人,杨过也是真的帅到没朋友。后来的翻拍,刘亦菲和黄晓明版本的也挺不错的,但是个人认为没有超过,因为怎么看这一版的杨过都没有那种机灵的感觉。再然后,它它它又被翻拍了!这回无论是在台词还是在选角上都让人大跌眼镜,女主的造型真的实在太像包子上面插鸡腿了,台词也露骨肉麻的可怕,看了几集直接目瞪狗呆。

NO.4 《西游记》

   我小时候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猴粉了, 82年版的西游记可以说每年寒暑假必看的。后来又出了一部《西游记后传》,讲真,这部作品拍得真的很有深度,但是感觉这剧本顶天算是个同人文......尤其是特效,真的会吓坏小朋友......

NO.5 《鹿鼎记》

   这部作品也是被翻拍了很多版本啊,最经典的应该就是陈小春版的了,张卫健版的也非常不错,都演出了韦小宝风流滑头的感觉。最新的翻拍就是张一山版本的,不论是造型还是表演方式实在接受无能,引来了无数网友的暴风吐槽,直呼想要一双没有看过这部剧的新眼睛。

  

   

找科幻片

【简介】

是电影类型的一种,其特色的情节包含了科学奇想。乔治里叶的《月球之旅》是电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月球之旅》海报 首先,我们也许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陈,在视觉效果则上富有极大的冲击力,画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独立日》,《侏罗纪公园》系列,《星战前传》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将观众培养得对那些花费高昂的特技大场面甚至开始司空见惯起来。当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在银幕上趋向于饱和的时候,好莱坞科幻片也同时开始迷失了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好莱坞科幻片开始探索新的主题,比如克隆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编辑本段]【好莱坞科幻片的基本模式】

一、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严格,对于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任何时候,并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换年代,但实际上它要叙述的真正内容所占据的期限仍然很有限;类似地,科幻故事发生的地点看似不着边际,但实际上也非常有限。虽然好莱坞科幻片在想象上天马行空,但它在逻辑规则上却最为严格,讲求一个内部真实性统一连贯而不矛盾的虚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较简单,好莱坞科幻片大多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特效和情节,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于其它类型片来说是较为简单。人物的维度较少,表面和内心较为一致,性格没有变化或只有简单的变化。但近些年来这种状况也有所改变,科幻片也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恼和困难的描述开始加大力度。

三、“激励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时间的错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龙公园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应。和其它类型片一样,科幻片的冲突也包括内心冲突、人际冲突、外界冲突(包括社会冲突和更大的环境冲突)这几个层面,但一般来说,科幻片中最大的冲突是人与大的环境力量的冲突,比如自然灾害来袭、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义、珍惜人生这样传统而永恒的价值。

[编辑本段]【科幻片概况】

(一)科幻片解析

科幻片,顾名思义即“科学幻想片”,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①科幻片从诞生之初便与科幻小说缔结了不解之缘,如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改编自两部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尔斯的《隐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尔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发了系列电影拍摄,科幻文艺中常见的题材,如科学狂人、星际旅行、时空穿梭等在此时出现,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莱坞则延续了改编科幻小说的传统,如《侏罗纪公园》、《人猿星球》、《少数派报告》、《星际舰队》等,并将其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片种。

目前国内对科幻片的态度基本是从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角度,或者电影的奇观本性进行谈论。如邵牧君在评论中称“科幻电影的妙处即在于只要某种科学设想一露头,它就能虚构出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跃了人们的想象。”②

也有部分观点认为科幻片与神话故事有关,或将“神话”作为一个描述性词汇,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认为科幻片与科学无关,只是恐怖片的变种。如美国电影理论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银幕上的外层空间——美国科幻电影》,称科幻电影与科学“根本没有关系”;周传基则发表评论,指“所谓的科幻片只不过是现代封神榜”,《星球大战》是“最古老的神话故事,亦即没有任何信息量的陈词滥调,骑士与公主”。③

尽管如此,普遍的观点还是认为,“当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者结合时,科幻电影随之产生。”④H.弗兰克给科幻片下的定义是:“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其主题基本有如下四种:宗教与反叛主题、凡尔纳式科学享乐主义主题、权力与秩序主题、罪恶与拯救主题。

(二)科幻片概况

从电影史的发展来看,尽管“科幻电影”一词出现于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电影诞生之时,科幻片的雏形就已随之产生,如法国导演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20年)、《太空旅行记》(1904年)和《海底两万里》(1907年)。纵观科幻片的发展,除了早期的法国电影之外,美国科幻电影自诞生后,就以迅猛的势头成为主力,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和文学积累,其他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

20世纪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个高潮。为其繁荣提供动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和人类对前途的恐惧感,如罗伯特.怀斯的《地球停转之日》(1951年)。

——————————————

①许南山主编:《电影艺术词典》,第1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②邵牧君,《科幻电影是科学和幻想相结合的电影》,《中国电影市场》1999年第9期

③周传基,《科幻片与科学无关,只是恐怖片的变种》《文汇电影时报》1998年10卷第1期

④王志敏著,《现代电影美学基础》第30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随着越战结束,各种运动蓬勃兴起,以及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70年代迎来了科幻片的第二个高潮。以法国的《阿尔发城》、前苏联的《索那里斯》以及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1968年)为先导,直至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年)形成气候,科幻片也从B级制作逐渐升为A级大制作。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时也被末世情结所占据。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1984年)拉开黑色序幕,经过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1993年)、凯文.雷诺兹的《未来水世界》(1995年)、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缀联,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1999~2003年),均呈现出注重视听、表象的特点,末日景象纷纭而至。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种口味的观众,类型的拼贴和融合已经成为科幻片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影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毫无质疑地具备科幻元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幻想提供了保证,也能成为新的科学幻想的源泉。科幻电影的有趣现象是,它在想象空间中,最先进的科技所表现的,常常与古老的神话有关,甚至直接选取神话为己所用,如《骇客帝国》、《少数派报告》、《X战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个发展电影和神话的比喻手段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编辑本段]【科幻片和灾难片的区别】

-- 黄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 。”

“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

一、发展历程

几乎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cinematograph的同时,科幻影片便问世了。1895年的《机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开山鼻祖。这部长约一分钟的影片展示了未来工厂的景象:活猪从机器的一端进去,在另一端瞬间就出现各种猪肉食品。这看似偶然和无意的选题却影响了之后一百多年的科幻电影。时至今日,在关于未来机器的电影中,电影人还是在重复这一简单的逻辑:机器等于神话,机器毁灭人类。他们或极尽嘲弄挖苦之能事反思机器工业对人性的摧残,或大显特效后期之手段展示机器对文明造成的灾难。

第二部有典可查的科幻电影是1897年的《20世纪医生的奇遇》:一个瘸子请求医生移植新腿,而医生却在移植双腿之后雅兴大发,将患者的头颅也换成了别人的漂亮脑袋。这种近乎嘲弄的描述甚至讽刺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医学有能力改变人类的一切时,人类本体是否已经发生了置换和错位?当科学家满怀欣喜地敲开生物技术的大门时,开门的会不会就是撒旦本人?

之后的科幻电影是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的天下。1897年他制作了一部关于X光仪器的短片,该片第一次将定格摄影和双重曝光特效应用于电影。1902年,他综合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两部小说,拍摄了影片《月球之旅》。该片以华丽制作和爆满票房一举成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作品,开创了到现在仍然生机勃发的“太空旅行”题材。

20世纪20年代,艺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而不断革新,世界科幻电影步入蓬勃发展时期——电影放映时间从数分钟延长到数小时,技术从无声走向有声,场面趋于庞大壮阔,蒙太奇等电影理论也逐一出现。30年代的“宇宙英雄”系列及其周边众多电影作品带来了科幻片的第一次浪潮。

经历了60年代的短暂低谷后,1968年《人猿猩球》和《2001太空漫游》宣告了科幻电影第二次浪潮的来临。《2001太空漫游》堪称科幻电影的一大里程碑:场面宏大却不失细致入微,大到空间站,小至太空厕所,无不摄入镜头。70年代以后,一大批具有超人才华的优秀导演现身好莱坞,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间拍摄了科幻电影领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战》、1981年《银翼杀手》、1982年《E.T》等等。

20世纪90年代,电脑特效和信息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好莱坞转向高科幻、大投入、先进管理的运作模式,大量优秀影片如《侏罗纪公园》、《独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等涌现影坛;其它国家的科幻片相较一落千丈,好莱坞科幻电影从此称霸寰宇。

2003年以来,以欧洲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一些欧洲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蒸蒸日上,其中不乏法国《女神陷阱》、俄罗斯《守夜人》等优秀之作。相信不久的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海外片场将挑战好莱坞,科幻片多元化时代即将来临。

二、好莱坞电影模式

1.奇观与猎奇

从梅里爱开始,科幻影片就与令人目眩的奇观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话、异域探险、历史传奇、童话世界……在梅里爱的数百部长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种奇观和幻想。但科幻题材对梅里爱而言,并非科学的延伸,而是借以呈现景观的道具。梅里爱的兴趣并不在于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来发展。他更为看重的是电影作为奇观呈现工具的能力。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评价的:“梅里爱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段……梅里爱发明的是未来电影的音节,但他应用的却是莫名其妙的咒语而非表达意思的语句 。”

梅里爱使得科幻电影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奇观胎记,纵观好莱坞影坛,从1968年的《太空漫游2001》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从1976年的《星球大战》到1999年的《黑客帝国》……史诗般的太空旅行场景、几可乱真的史前恐龙形象、场面宏大的太空战争、幻如灵境的虚拟世界……无一不是借助奇观效应大赚票房。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一次次的冲击观众的视网膜,无数次观众以为奇观已经达到了极致而若干年后更大的奇观却总是呼啸而来。或许,好莱坞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装,那么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这个形式一旦被剥离出去,我们会发现它的内容已经所剩无几——实际上,好莱坞科幻片的内容即在于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内容。完全的,彻彻底底的奇观轰炸。

奇观是电影的本质之一。科幻电影兴起的几十年中,猎艳奇观的天性驱使着人们涌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钞票塞入好莱坞的腰包;而好莱坞也看准了科幻电影的敛财天赋,将科幻电影的奇观特性一次次的强化乃至异化。当观众某一天对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观报以鼾声的时候,估计好莱坞视觉系的科幻导演只能将海洛因粉末撒在电影院的空气中,别无它法刺激观众的神经了。

2.与科幻小说

太阳下没有真正新鲜的事物,科幻的想象力也无法超出柏拉图为人们画下的认知洞穴。大师的科幻电影也无非是祖传的老三样不断旧饭新炒。选题集中现象在好莱坞科幻片里尤为明显,导演基本上是在重复作家的创意。很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片都来源于著名科幻小说,或完全改编自小说原文,或籍由小说的一些著名情节、片段以及理念来获得灵感。仅菲利普K迪克一人被改编的电影就包括:1981年《银翼杀手》、1990年《全面回忆》、1995年《Screamers》、2002年《强殖入侵》、《少数派报告》和2003年《记忆裂痕》。著名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经典也大量被搬上银幕,如1966年《奇异潜航》、1999年《变人》、2000年《黄昏》、2004年《我,机器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幻类电影的选题局限。

但不幸科幻电影的艺术水平明显逊于科幻小说。目前主流题材的科幻电影,其水准基本上只相当于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30到60年代)的水准。总体而言,90%的科幻题材集中在外星生物、人造生命、太空历险、时空异常和机器人等几个狭小的选题上。纵观近几年的科幻大片:《E.T》、《火星入侵者》、《异形》、《独立日》、《第五元素》、《火星人玩转地球》、《黑衣人》等属于反映外星生物的影片;《侏罗纪公园》、《第六日》、《哥斯拉》等是反映人造生命的影片;《太空漫游2001》、《星际迷航》、《红色星球》、《人猿星球》等属于反映太空历险的影片;《时间机器》、《回到未来》、《时空频率》、《蝴蝶效应》等反映时空异常;《机械战警》、《终结者》、《机械英雄》、《人工智能》、《我,机器人》等是反映机器人的题材……还有一些电影同时综合了几种题材,如《星球大战》同时包括太空历险和外星人元素,《黑客帝国》是机器人和时空转换的综合等等。但几乎没有一部作品能跳出臼窠。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几种科幻题材更适合于搬上银幕;另一方面,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些选题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和票房号召的符号,更容易引发出人们对影片的期待和热衷。如果某个电影是冷僻的太空物理学题材,那么导演一定要加上足以吸引眼球的噱头,诸如太空旅行冒险不慎坠入黑洞的边缘云云。

3.人物形象平面化 DOLCN.com

科幻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刻画和表现的模式化倾向,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

在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中,一般都有一个全能的超级英雄,而这个超级英雄的大部分名额都被男性所占据,女性只是在其中作为点缀和陪衬。例如《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少数派报告》中的乔恩,《我,机器人》中的侦探史普纳……他们天生就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他们没有深层次的个人行为动机,只是天生而来的被迫害者和反抗者。他们没有复杂的情感斗争,没有令人信服的个人性格……但是,这毫不影响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观众认可度。

恰好相反,如果一部科幻片将大量笔墨用于人性的反思和人物的塑造,那么它很有可能被认为是低成本的三流科幻片。例如1996年的《星河战舰》,情节极为简单,只是单线陈述人类与巨大昆虫的战斗过程,其人物基本都属于头脑简单的热血炮灰和场景配料,但是票房却赚了个盆满钵满,至今被影迷列为科幻片的经典之一。而2003年的《星河战舰2》花费大量菲林刻画一个反主流的人物形象,人物饱满了,场面却平淡了,结果被视作当年最失败的狗尾续貂之作。

不仅如此,科幻片甚至允许主要人物的缺席和主线的模糊,科幻经典之作《太空漫游2001》就充斥着冗长的硬科幻场景描述和细节刻画,人物关系和性格描写几乎为零,其主旨据称在于揭示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奥秘,充满了神秘主义思辩和唯心哲学色彩。

当然,类似的科幻电影模式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好莱坞也在不断丰富人物的菜谱,《黑衣人》的白黑配、《黑客帝国》的人种拼盘、《星球大战》的ET秀……角色的变化日益新奇。但是,这里人物依旧是场面的佐料,主角依旧是性格简单的英雄……否则,那就是抢戏——抢奇观的戏。

4. 科幻外套与审美俗套

实际上,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大部分只是一个普通剧加上了科学外套。导演们把恐怖片、动作片、灾难片和喜剧片的内容加以科幻的修饰,使之看起来如同科幻片,其本质的叙事结构和元素配比仍然延续了其他类型的电影。

例如恐怖片与科幻片的结合——这一组合模式最为历史悠久且理所当然——人类对于未知总是怀有不可理喻的恐惧心理,而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从第一本科幻小说《弗莱肯斯坦》起,各种科学怪物就以狰狞的面目来赚取观者的注意力。从恶魔到幽灵,从机器到巨猿……时至飞碟热兴起的若干年间,外星异种便取而代之,用更加神秘莫测和光怪陆离的面孔来恫吓观众。票房大获全胜的《异形》系列可谓是科幻加恐怖的典范。

科幻包装的动作片也极为常见,几乎每一部科幻电影都有大量的打斗场面,以至于人们往往搞不清楚个别正宗的动作片——如《007》电影中的某些集到底是科幻片还是动作片。实际上科幻片基本上无法剥离其动作元素,二者相区别的特征或许只在于谁为谁服务——到底是科幻元素装点动作电影还是动作噱头服务于科幻电影……说到底,二者其实是无法区分。

还有与灾难片紧密结合的科幻电影,例如《后天》和《天地大冲撞》等等。不曾发生的灾难往往比真实的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冰河时期的突然降临,彗星撞击的不期而至……好莱坞的特效使得所有天灾人祸都出奇准确地降临在纽约曼哈顿的附近。

还有科幻加喜剧,科幻加爱情,科幻加侦探等其他模式……只要制片人愿意,科幻配料——加什么锅底都可以。

[编辑本段]【文化与艺术评析】

1.现实关注的转移与虚化

幻片在它诞生之日起便远离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题材,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矛盾和人性悖论。正如每个时代都有清谈的士人和幻想的狂徒,当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们在高度紧张的生存竞争中,也需要一些超现实的梦境来寄托遐思。科幻无疑取代了过去神话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电影已然成为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所创造的幻象使得观众暂时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获得片刻的超脱和升华。

正如玛丽·奥勃莱恩所描述的科幻电影的诞生:

“一门新的艺术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一种由它自己的巫师们在黑屋子里表演的部落的仪式,它引导观众进入松弛、半睡眠的状态,如同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描述的那种梦境:

睡眠有时会使哀伤的眼睛闭上,

把我从自己周围人们那里暂隔开 。”

科幻电影对于现实关注的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转移民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将理想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这个时代,世界上可供幻想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但人类毕竟有着超脱现实的需要。在科幻片的世界中,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人们,号称最不可救药的人们,这些据说没有信仰的人们,在科幻的催眠下,嚼着口香糖和爆米花睡着了。

2.神性的科幻

这些评论可能言之过高,但是,科幻片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它所具有的诗性和神性更适合于放松当下的人类主体。上帝已经死了,科学还活着,那么,就让科学来代替上帝,让新的神话和传说来救赎人类的灵魂吧。

四、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玛丽·奥勃莱恩 《电影表演》

约翰·巴克斯特 《电影中的科学幻想》

曾耀农 《论科幻影片》

路春艳 《对类型电影的认识》

张东林 《科幻电影:在幻象和本体之间》

虞吉 《电影的奇观本性》

党昊 《类型电影探因》

李瑞光 赵方 《好莱坞电影中不同叙事结构的人物塑造》

求几部类似 环太平洋 的科幻电影

①龙黄蜂:

当她的父亲远征神秘消失之后,美丽的昆虫学家吉娜和她的助手朗达来到了这片热带雨林寻找父亲的身影。由于在丛林中有许多的抢劫和袭击,他们由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护送。在路途中,她们遭到了一队游击队的袭击,并发生了枪战。

就在事情糟透的时候,部落的龙黄蜂大规模的出现,它们向士兵们喷射火焰。士兵们不仅要击败那些土匪,还要想办法从龙黄蜂嘴里活下来…...

②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英文:Star Wars),中文可简称星战,是美国导演/制作人乔治·卢卡斯所制作拍摄的一系列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首部星球大战的人物及故事是参照越南战争还有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战国英豪》所创作而成。1990年代末开始他拍摄了最初的三部曲之前的故事。同时他把最初的三部曲改为六部系列。

③机械战警:

《机械战警》是由何塞·帕迪里亚执导,乔尔·金纳曼、塞缪尔·杰克逊、加里·奥德曼等主演的一部科幻电影,改编自1987年保罗·范霍文执导的同名电影。影片于2014年2月12日在美国上映,2014年2月2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的故事背景与原版基本相同,故事设定在2028年的底特律,男主角亚历克斯·墨菲是一名正直的警察,被坏人安装在车上的炸弹炸成重伤,为了救他,OmniCorp公司将他改造成了生化机器人“机器战警”,代表着美国司法的未来。

④星际迷航:

《星际迷航》(Star Trek,又译作《星际旅行》等)是由美国派拉蒙影视制作的科幻影视系列,由6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13部电影组成。该系列最初由编剧吉恩·罗登贝瑞(Gene Roddenberr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经过近50年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视系列之一。

它描述了一个乐观的未来世界,人类同众多外星种族一道战胜疾病、种族差异、贫穷、偏执与战争,建立起一个星际联邦。随后一代又一代的舰长们又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宇宙,探索银河系,寻找新的世界、发现新的文明,勇敢地前往前人未至之地。

⑤星际虫族:

故事说的是未来世界的事。那时的地球人似乎不再彼此杀戮了,因为他们有了共同的敌人:来自外星的蛛形动物。灾难:入侵者不是省油的灯,我们的男主人公带着必胜的信心和充分的准备去了,结果首战不利。男主人公不但被他的父母深深地关爱着,而且还先后和两个姑娘发生着感情纠葛。当地球上的星河战队即将发起全面反攻时,男主人公大有不胜不还之慨。

在一个山谷里,瑞科一部遭到成百上千只是昆虫的袭击,它们像潮水般涌来,先进的机枪在它们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一番激战之后,只有瑞科和弗洛瑞丝等几人幸存下来。这时,瑞科意识到必须借助于更先进的武器来抗击这些杀人怪物,于是他带领余部与卡门和巴卡洛并肩作战,向敌人发起还击……

扩展资料:

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 。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

1.奇观与猎奇

从梅里爱开始,科幻影片就与令人目眩的奇观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话、异域探险、历史传奇、童话世界……在梅里爱的数百部长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种奇观和幻想。但科幻题材对梅里爱而言,并非科学的延伸,而是借以呈现景观的道具。

梅里爱的兴趣并不在于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来发展。他更为看重的是电影作为奇观呈现工具的能力。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评价的:“梅里爱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段……梅里爱发明的是未来电影的音节,但他应用的却是莫名其妙的咒语而非表达意思的语句 。”

奇观是电影的本质之一。科幻电影兴起的几十年中,猎艳奇观的天性驱使着人们涌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钞票塞入好莱坞的腰包;而好莱坞也看准了科幻电影的敛财天赋,将科幻电影的奇观特性一次次的强化乃至异化。当观众某一天对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观报以鼾声的时候,估计好莱坞视觉系的科幻导演只能将海洛因粉末撒在电影院的空气中,别无它法刺激观众的神经了。

2.与科幻小说

太阳下没有真正新鲜的事物,科幻的想象力也无法超出柏拉图为人们画下的认知洞穴。大师的科幻电影也无非是祖传的老三样不断旧饭新炒。选题集中现象在好莱坞科幻片里尤为明显,导演基本上是在重复作家的创意。很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片都来源于著名科幻小说,或完全改编自小说原文,或籍由小说的一些著名情节、片段以及理念来获得灵感。

仅菲利普K迪克一人被改编的电影就包括:1981年《银翼杀手》、1990年《全面回忆》、1995年《Screamers》、2002年《强殖入侵》、《少数派报告》和2003年《记忆裂痕》。著名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经典也大量被搬上银幕,如1966年《奇异潜航》、1999年《变人》、2000年《黄昏》、2004年《我,机器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幻类电影的选题局限。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几种科幻题材更适合于搬上银幕;另一方面,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些选题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和票房号召的符号,更容易引发出人们对影片的期待和热衷。如果某个电影是冷僻的太空物理学题材,那么导演一定要加上足以吸引眼球的噱头,诸如太空旅行冒险不慎坠入黑洞的边缘云云。

3.人物形象平面化

科幻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刻画和表现的模式化倾向,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

在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中,一般都有一个全能的超级英雄,而这个超级英雄的大部分名额都被男性所占据,女性只是在其中作为点缀和陪衬。例如《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少数派报告》中的乔恩,《我,机器人》中的侦探史普纳……

他们天生就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他们没有深层次的个人行为动机,只是天生而来的被迫害者和反抗者。他们没有复杂的情感斗争,没有令人信服的个人性格……但是,这毫不影响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观众认可度。

不仅如此,科幻片甚至允许主要人物的缺席和主线的模糊,科幻经典之作《太空漫游2001》就充斥着冗长的硬科幻场景描述和细节刻画,人物关系和性格描写几乎为零,其主旨据称在于揭示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奥秘,充满了神秘主义思辩和唯心哲学色彩。

当然,好莱坞也在不断丰富人物的菜谱,《黑衣人》的白黑配、《黑客帝国》的人种拼盘、《星球大战》的ET秀……角色的变化日益新奇。但是,这里人物依旧是场面的佐料,主角依旧是性格简单的英雄……否则,那就是抢戏——抢奇观的戏。

4. 科幻外套与审美俗套

实际上,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大部分只是一个普通剧加上了科学外套。导演们把恐怖片、动作片、灾难片和喜剧片的内容加以科幻的修饰,使之看起来如同科幻片,其本质的叙事结构和元素配比仍然延续了其他类型的电影。

部科幻电影都有大量的打斗场面,以至于人们往往搞不清楚个别正宗的动作片——如《007》电影中的某些集到底是科幻片还是动作片。实际上科幻片基本上无法剥离其动作元素,二者相区别的特征或许只在于谁为谁服务——到底是科幻元素装点动作电影还是动作噱头服务于科幻电影……说到底,二者其实是无法区分。

还有与灾难片紧密结合的科幻电影,例如《后天》和《天地大冲撞》等等。不曾发生的灾难往往比真实的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冰河时期的突然降临,彗星撞击的不期而至……好莱坞的特效使得所有天灾人祸都出奇准确地降临在纽约曼哈顿的附近。

还有科幻加喜剧,科幻加爱情,科幻加侦探等其他模式……只要制片人愿意,科幻配料——加什么锅底都可以。

你还原过影视剧里哪些美味佳肴?

《佛跳墙》 里的佛跳墙,这道中国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简直就是万人迷,受到几乎所有外国政要的喜爱。佛跳墙是一道福建菜,在福州话中,“佛跳墙”与“福寿全”发音相似,因此佛跳墙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托。具体的做法极为讲究:精选鲍鱼、鱼翅、辽参、鱼肚、干贝、花胶、鲍菇、鸽蛋、裙边、猪蹄筋等顶级原料,配以红枣、香菇、冬笋、香葱、姜片等以及国宴顶级浓汤制作而成,浓汤制作时间长达三天三夜,开坛飘香,香味浓郁、嫩软鲜美、营养丰富,是一道滋补的佳品。

  • 评论列表:
  •  森槿晴枙
     发布于 2022-06-24 17:26:58  回复该评论
  • 神性更适合于放松当下的人类主体。上帝已经死了,科学还活着,那么,就让科学来代替上帝,让新的神话和传说来救赎人类的灵魂吧。 四、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玛丽·奥勃莱恩 《电影表演》 约翰·巴克斯特 《电影中的科学幻想》 曾耀农 《论科幻影片》 路春艳
  •  囤梦风晓
     发布于 2022-06-24 21:00:23  回复该评论
  • 炫的桥段里,可能正在教你如何制作军舰卷或是铁火卷。《黑客帝国》是一部充满各式惊奇的电影,这个小发现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其他还包括了:原本塞缪尔杰克逊应该饰演莫菲斯这个角色,而劳伦斯菲什伯恩。好玩的是,当年菲什伯恩放弃了《黑色追缉令》里的朱尔斯角色,而让杰克森有了机会饰演这个让他成名
  •  萌懂忆囚
     发布于 2022-06-24 21:10:46  回复该评论
  • 看到科幻电影在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重要奖项中获取荣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宿命——科幻电影从在诞生之日起便没有什么严肃的社会思想性、现实批判意义和所谓艺术价值。但是,票房数据让我们相信仍有无数的人们为之狂热和
  •  只影倾酏
     发布于 2022-06-24 16:37:56  回复该评论
  • 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①科幻片从诞生之初便与科幻小说缔结了不解之缘,如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改编自两部科幻小说《从地球
  •  痴妓任谁
     发布于 2022-06-24 18:36:18  回复该评论
  • 《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两部小说,拍摄了影片《月球之旅》。该片以华丽制作和爆满票房一举成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作品,开创了到现在仍然生机勃发的“太空旅行”题材。20世纪20年代,艺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而不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